宫寒不是子宫冷
发布时间:2017-10-10
女性朋友去检查妇科疾病的时候,常会听到一个词叫“宫寒”。它的范围通常还比较广泛,例如手脚冰凉,痛经,月经量少,月经不调等症状,都会被老中医或是西医冠名为宫寒。
宫寒=子宫寒冷?
子宫像五脏六腑一样 ,作为一个器官在人体内工作生存。而所谓宫寒,字面的意思是子宫寒冷,但子宫的温度与其他内脏温度一致,只有你发热时它和体温一样升高,冻伤或者休克时才会出现和体温一致的温度,也就是说子宫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会“寒冷”。
那么宫寒说的是什么?
搞清“宫”和“寒”两个概念
“宫”并非特指子宫
中医学里的宫,指 人体内生育系统,即内生殖器(注意不包括外生殖器),涵盖子宫、输卵管、卵巢等,中医又称“胞宫”、“血室”、“胞脏”等,
涵义范围超出现代医学的术语“子宫”。
“寒”不仅单指寒冷
一方面,“寒”是中医理论里 六淫邪气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中的一种,中医称之“外寒”,是一种 外邪引发疾病的统称,日常所说的“有寒气”、“受了点凉”、“着了点寒”都属于这种。并且注意,有明确的吹风、淋雨、穿衣少了受冻、吃冷饮、空调吹多了等明显诱因生病的属于“寒邪致病”,而部分人毫无“受寒”经历,但表现为畏寒怕冷、收引疼痛等“寒”的症状,按“受寒”来治疗见效,也应判断为“寒邪侵袭”。
另一方面,还有与“外寒”相对应的 “内寒”,指的是 机体功能低下的一种状态,比如局部血流少、物质交换不充分,或者一些细胞因子产生减少、对应受体激活不了,症状上可能也有疼痛等寒邪致病的特点,但还有相关组织本身功能降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——比如胃寒可能会有消化不良,宫寒则可能不孕。
所以,不能简单地将中医的“寒”与现代的“温度低”划等号,中医在治疗妇科病时,会把妇人手脚冰凉、身体怕冷喜热、下焦冷痛、痛经遇热则缓解、月经量少延后或量多色淡、不孕等一系列的症状集合(即必须是这些症状中的全部或多种一并存在),称为寒凝胞宫。此外,还有暖宫圆、艾附暖宫丸等传统方剂,也说明宫寒的概念其实很早就有了,并且是传统中医认可的。